致敬!他们是咸宁优秀科技工作者
来源:市科协             时间:2023-05-30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长期从事科学研究、科学普及、科技创新、科技推广、科技扶贫、医疗卫生、成果转化等科技事业。他们淡泊名利,无私奉献,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和学科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他们就是在各行各业默默耕耘的科技工作者。


5月30日是全国科技工作者日,为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科技工作者思想政治建设,树立优秀科技工作者的先进典范,市科协在本报开设 “寻访优秀科技工作者” 专栏,深入挖掘报道我市优秀科技工作者典型,展现他们的风采。



高胜华

30年创新求变,成为行业翘楚


大学毕业后,他便扎根不锈钢管道行业,从一名普通的技术人员,逐步成长为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技术顾问,他就是维格斯湖北流体技术有限公司首席专家高胜华。


30年的坚持,他成长为行业翘楚

1987年7月,高胜华大学毕业后,成为“孔雀东南飞”中的一员,到广东一家拥有近30年历史的制造企业工作,199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二十多年的实践结合创新,他从技术员岗位一步一个脚印,走上总工程师职位。


热衷于研发与技术的他负责新工艺创新研发、解决技术应用上的各种“疑难杂症”,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被聘任为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给水排水专家委员会委员、《世界水务》杂志编委等,参与多部供水、燃气领域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编制,应邀参加全国水务大会和中国特钢企业协会等论坛,并作主旨演讲。


“选对行业,坚持下去,勤动脑、勤动手、勤实践,你就会成为专家。”高胜华这样总结过去。


3个月奋斗,他让咸宁基地正式投产

2018年,高胜华加入到维格斯流体技术有限公司,担任上海公司副总经理。


2019年5月16日,投资5亿元的维格斯不锈钢水管新基地在我市开工。当时,上海总部正在改扩建,生产设备要往咸宁转运、安装,1500万的订单交付的期限迫在眉睫。


2020年12月至2021年2月,当时咸宁基地的道路还未修建好,车间设备、门窗也未安装,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十分艰苦,高胜华带领最初的8人团队克服反复的疫情,在短短的3个月的时间,不分昼夜地完了成15条智能焊管生产线的安装、调试、试生产工作,最终按时完成了1500万订单的交付。与此同时,咸宁基地最初的8人团队也很快扩展到百余人规模。


高度重视创新,团队申报了5项专利

近几年,在国家政策的推动下,薄壁不锈钢水管已经逐渐成为了国内给水管道系统发展的新趋势。


2022年,咸宁基地建成投产后,申报了市级劳模创新工作室。高胜华把培育创新文化土壤和培养职工创新意识作为工作室的主要任务之一,将具有一定专业知识、专业技术水平和创新工作能力的优秀人才聚集到创新工作室,带动他们围绕降低成本、节能减排、技术改造、技术革新、安全生产等方面进行技术创新,申报了5项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21项,软件著作权1项,有效推动了不锈钢管道产品安全与环保、质量与品位的升级。



林莉

急救教育从零开始,用心科普


不会唱歌的演员不是好歌手,不会科普的教授不是好医生。


在湖北科技学院就有这样一位喜欢改创MV,用“知识+短视频”的跨界组合、靠摆“救命公益地摊”做医学科普的达人。她就是湖北科技学院医心科普工作坊领头人、人体解剖学副教授林莉。


在她的带领下,医心科普工作坊自成立以来面向民众开展医学科普宣讲756场,社区健康义诊56次,受益人数达12.6万人;协助市科协培养科普人才千余人,大大提升了咸宁市全民健康素养和急救知识普及率。


同济博士成为解剖教授

2009年,从同济医学院神经生物学专业硕士毕业的林莉应聘到湖北科技学院的解剖学教学岗,后来又赴同济医学继续深造读博。


博士毕业后,林莉婉拒了年薪50万的生殖医院伸出的橄榄枝,回到了湖北科技学院教学岗位,并担任了学校生命科学标本馆的馆长。


在平时的教学中,林莉发现班上的学生把自己当成了一本“十万个为什么”,她还发现,朋友圈里经常转发的无科学依据的健康知识、医学知识害人不浅。这让她萌发了建立医学科普团队的想法。


2017年,林莉以口腔医学专业的9名志愿者为基础,组建科普讲解协会。


科学馆长成立科普协会

学校资金有限,生命科学标本馆没有安装声光电设备,讲解员不能一对一为参观者进行讲解,成为团队参观者的憾事。林莉与团队学生合计,为馆里3000多件标本分别录制科普小视频,然后把小视频的二维码贴在相应的标本上。这个初步的数字化标本馆一经推出,就受到了同行的广泛关注。


2019年,全国首届现场救护技能大赛在滨州举行,林莉带领科普讲解协会一举斩获了团队优秀奖和优秀指导老师奖两个奖项。


2020年,林莉在原来的科普讲解协会的基础上成立“医心科普工作坊”,带领300余名志愿者根据预约单位的需求展定制化“科普活动”,联合中国地质大学举办“古今生物、医探救竟”科普云游活动,荣获“2020年全国科普日优秀活动”称号。


2020年7月,林莉受媒体启发,与学生志愿者把“公益急救”地摊摆到了市人民广场最核心的同心桥上,在全市掀起了学习心肺复苏、海姆立克法的热潮。


医心科普工作坊颇具影响力的公益科普活动得到了社会广泛好评,林莉和团队学生在近两年先后获得“全国巾帼文明岗”“湖北省优秀红十字志愿服务队”光荣称号。


医心科普育人又育心

医心科普工作坊自成立以来,以提升咸宁市急救普及率为己任,持续为咸宁市红十字会培养应急救护员上千名、湖北省红十字会应急救护师资20余位、中国红十字会应急救护师资近10位。


“我们为什么叫医心科普工作坊,这是因为我们的团队要有医者仁心,干事的恒心,救死扶伤的决心,还要永远不能忘的初心。”林莉表示,医心科普在做科普的同时,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育人,传递国家的大健康精神。


2021年5月,在建党一百周年之际,团队采访了咸宁抗美援朝老兵以及医学前辈,了解他们人生奋斗史、奉献史。采访视频被剪辑成为红色专项合集,并改编成《少年》,由湖北科技学院百余名学生激情唱响,点燃了该校“医路向党”首届医学科普讲解大赛。


2022年,在建团百年和喜迎党的二十大之际,团队改编《错位时空》唱响新时代青年最强音,该作品获2022年湖北省“争做中国好网民”湖北优秀网络文化作品。在科普宣讲活动中,医心科普工作坊融入思政元素,结合建党100周年、建团100周年等主题,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厚植家国情怀。



金海波

好“蜂”借力开富路


2008年,金海波返乡继承家族养蜂“衣钵”, 在乡村一干就是十五年,在绿水青山中酿造“甜蜜事业”,借力“蜂”业打开致富路。


创新科技,探路领跑兴“蜂业”

2008年,出生于养蜂世家的金海波毅然放弃了在外打拼的事业,成为全家第三代养蜂人。


回乡接手父亲经营了一辈子的养蜂家业后,金海波很快就发现了咸宁蜂业发展面临的挑战。他订阅各种养蜂的报刊书籍,前往四川、安徽、江西等地拜访养蜂大师,参加华中科技大学承办的湖北省农业产业领军人才班等,求教养蜂产业出路,探讨解决良方。


为了保护中华蜜蜂品种资源,提升中蜂种群数量和质量,金海波走访全市蜂农寻找本地优质高产蜂王,运用先进的育王技术,育良种好王。


经过多年的研究实践,金海波发明了适合中蜂习性的新式蜂箱,申报了6项专利。新式蜂箱具有便于幼蜂孵育、蜂蜜封盖成熟快、蜜脾上无子、割蜜摇蜜不伤蜂、蜜蜂群势强、蜂蜜产量高等优点,一年销往全国5万余只。


敢想敢干,“裸身穿蜂衣”带来名片效应

3月26日,在鄂州举办的国家蜂产业技术体系高品质蜂王浆生产技术现场培训会上,金海波以裸身穿“蜂衣”的绝技“亮相”,震惊全场。


“裸身穿蜂衣是几乎每一个养蜂人的梦想,对我来说,既是一次挑战,也是一次圆梦!”金海波说,“咸宁的蜂蜜的产量和质量都有口皆碑,但是在外面的名气还不够响。我这次裸身穿蜂衣,就是想为咸宁的蜂蜜擦亮名片,打开销路。”


创新经营,养蜂走上产业化

独木不成林,产业要想做大做强,抱团发展才是关键。


2016年,金海波带领823人成立咸宁市蜂业协会,他被高票推选为会长。在蜂农的共同期盼和呼吁下,咸宁市蜂业协会每年开展送科技下乡活动和培训班20多场,手把手为300多户蜂农传授科学养蜂技术,户均年增收超10000元。市养蜂协会统一技术培训,统一生产标准,统一收购价格,着力提升咸宁蜂业品牌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


今年2月,咸宁市幕阜山蜂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第十一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湖北赛区决赛夺得三等奖,得到了赛场上高新技术企业、银行、创投等社会各界的关注。通过与参赛的企业的分享交流,以前困扰金海波的技术创新、产业链协同发展等难题迎刃而解。


金海波表示,咸宁有2100多户养蜂人,要将“小蜜蜂”做成“大产业”,必须要用“两条腿走路”,一方面要实现蜂产品由“量”向“质”的转变,另一方面要大力发展租用蜜蜂授粉,通过服务大农业增加养蜂业的收入。


今年3月,创新创业决赛结束后回咸宁,金海波立马组织蜂业协会的40多名会员到荆门、宜昌、恩施游学,学习先进养蜂技术和强大的网络销售模式。


目前,金海波正在整理先辈传统养蜂文化,准备出版《咸宁蜂业志》和《新型专利蜂箱技术手册》,将咸宁的养蜂事业推向世界;继续进行蜜蜂遗传资源保护,开发蜜蜂良种体系;提升咸宁的养蜂设施和水平,建立起标准化生产体系,健全蜂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不断提高销售水平,让更多的农民兄弟通过蜂业致富,让蜂产业为乡村振兴贡献更多的“甜蜜”力量。



魏琴

把科学的种子撒进学生的心田


扎着简单的马尾,嘴角时常挂着淡淡的微笑,无论多么枯燥沉闷的科普知识,她都能用生动有趣的方式进行讲解。她就是咸宁市温泉中学物理教师、中学一级教师、咸宁市青少年创客教育协会秘书长魏琴。


让科技的种子扎根学生心中

2014年,硕士毕业后的魏琴成为了温泉中学的物理老师。每次上物理课,魏琴演绎的一场场“物理学家穿越时空的对话”让整个课堂笑声不停。通过对从古至今物理学家的足迹和研究方向的讲解,魏琴成功地将物理知识串连起来,拉近了和学生的距离。


“随处都是课堂,万物皆有物理。”在生活中,一个很小的物理现象,背后都有复杂的原理。在物理教学的过程中,为了让学生彻底搞清楚其中的原理,魏琴从来不做知识罗列,而是展现分析框架。对于任何一个问题,她都不会轻易地给出答案,而是层层剖析,如侦探小说一般带领学生走向答案,激发了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强烈兴趣。


在上初二物理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体验到火箭是利用什么原理发射升空的,她带领学生用废弃饮料瓶、气门塞、橡胶塞等材料制作水火箭,让学生体会到科学无穷无尽的魅力。


用物理赛事为学生打开另一扇窗

2014年进入温中,魏琴初次辅导学生参加咸宁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举获得一等奖。


2015年11月,魏琴得知全省将举办第31届湖北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无线电制作竞赛,她立即组建了由13名学生组成的参赛队伍,并对他们进行了半个月的集训。在这次比赛中,7名学生获一等奖,团体也获得一等奖。自2016年起,她又主动挑起学校的机器人和编程辅导重任。


六年来,她带领学生参加国家、省市级比赛,累计获得一等奖41人次、二等奖46人次、三等奖82人次。


多彩科普助力青少年茁壮成长

由于经常参加市科协组织的各种科普活动,魏琴认识了一大批热爱科普的同行。2018年,咸宁市青少年创客教育协会正式成立,魏琴担任协会秘书长。她经常与协会的志愿者老师们一起深入社区和村小开展科普支教服务,激发“拔节孕穗期”的孩子们对科学的兴趣。


自咸宁市青少年创客教育协会成立以来,魏琴和协会的志愿者老师们走进温泉村社区、文笔路社区、通山县桥头村小学、闯王镇中心小学、方妙华小学等地开展科普活动,足迹遍布咸宁各个县市。


“物理是有趣的、有用的、伟大的,对孩子们进行科普启蒙,让他们体会到科创的乐趣与魅力,意义重大。”魏琴表示,“今后,我会一直做下去”。



吴飞马

胆大心细谱“心”篇


早上7点开始一天的工作;晚上下班回家,已经12点。这就是市中心医院心胸外科副主任医师吴飞马的工作日常。


累吗?他说:“每当看到危重症患者经过自己的救治脱离生命危险,我就有满满的成就感,这让我忘记了工作的苦和累。”


“仁心”和“仁术”兼备

2012年,医学硕士毕业的吴飞马成为市中心医院心胸外科科室中的一员。


为提高诊疗技术水平,吴飞马积极参加在职培训,并曾多次到武汉同济、中南等医院胸外科及心脏大血管外科进修学习。他还用周末、业余时间参加国内、省内各大医院组织的讲座、培训班等,在夜里观看知名医学大咖的视频讲座,与他们进行线上交流,通过不断的学习积累知识,提升自己。


自任职以来,吴飞马长期扎根在临床一线工作,完成胸科手术达3000余台,胸腔镜微创手术1833次,开胸手术1057台,先心、心脏瓣膜手术及微创大血管介入手术326台,危重及复杂胸部四级手术287台,他精湛的医术和良好的医德赢得了广大患者的好评。


将患者的健康利益最大化

吴飞马坚持“从临床中来,到临床中去”,以患者的需求为出发点,不断探索改进诊疗方案,解决临床难题。


2016年,心胸外科从基层医院转来了一名 “巨大肺大泡、重度COPD、Ⅱ型呼吸衰竭”患者。经检查,该患者巨大肺大疱占据整个胸腔70%。患者已经70多岁,病情十分凶险。是保守治疗还是手术治疗?科室成员为此争论不休。


吴飞马的答案是:手术!


他通过网络联系同济医院专家会诊并缜密评估,采用微创快速方案解决毁损病肺及巨大肺大泡,再将其它病变的肺组织一次性成功切除,困扰老人多年的痛苦得以解除。


临床科研两手抓

在工作中,吴飞马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他潜心学习国际上前沿的心胸外科疾病诊疗,苦读学术文献,在SCI国际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篇,在国内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2017年参与编写《实用临床胸心外科学》,任杂志副主编。


吴飞马非常注重人才的培养和科室梯队的建设,坚持做带教培训工作,承担湖北科技学院本科教学工作,湖北中医药大学、湖北医药学院等临床实习教学、培训考核工作,培养本专业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学员及进修医师26名、实习医师600余名,每年为下级医院医师及本院医师讲课20余次,在2018年~2019年参加市医疗健康下乡精准扶贫在崇阳县第二人民医院工作1年。他因此多次荣获院内及市卫生系统“先进个人”“先进工作者”“优秀带教老师”“抗疫勇士”等荣誉称号。



兰希园

上得讲台,下得厂房,助推校企“联姻”


在校园内,他是讲台上传道授业的老师;走进车间,他是为企业科技创新输血注氧的科技副总。


他就是咸宁职业技术学院教授、高级工程师,兼任湖北华宁防腐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科技副总的兰希园。


下企业成为技术尖子

2006年,兰希园从湖南科技大学机械设计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毕业后,到咸宁职业技术学院任教。兰希园在教学中注重知识的传授和学生能力的培养,教学效果良好,受到学生好评。


职业教育是培养大国工匠的“摇篮”,职业教育师资质量直接关系“摇篮”水平。在高质量完成教学任务和育人工作的同时,兰希园利用寒暑课余和周末深入企业生产一线勤钻技术业务,把握技术创新内在规律,跟上新时代发展。


在2011年,兰希园果断地接下了起重机小车轨道对接问题项目,创造性地提出了环V坡口,大大降低焊接难度,不仅获授权国家专利,获得市科技进步奖,还节约成本40%左右,为企业创造了良好的效益。


解难题填补行业空白

2020年7月,兰希园成为我市从相关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选聘的8名“科技副总”之一,受聘担任湖北华宁防腐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副主任。


有了这个新舞台,兰希园又开始了“疯狂”的技术创新。


进入企业后,兰希园对公司科技现状做了较详细的调研与分析,完成了公司5年科技发展规划初步方案并负责实施。由他主持的《工业烟气脱硫环保设备技术研究开发与改进》技术改造项目,通过团队3年多的努力终于攻克技术难题,为企业新增利润1000余万元。该技改项目为企业获得国家授权专利12项,并荣获了湖北省第七届全省职工技术创新成果三等奖。

  兰希园与团队共同完成的《工业重防腐高耐磨成套设备与材料关键技术创新及应用》项目解决了工业企业重防腐高耐磨问题,获得国家标准7项,授权国家专利20多项,获评2022年度湖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在兰希园带领推动下,华宁公司每年自主立项研发或技改项目6项以上,授权国家专利5项以上, 2022年获评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科技能力、创新能力得到权威认可,公司的行业竞争力不断得到加强,国际国内的市场占有率不断攀升。


“厂中校”实现校企双赢

担任“科技副总”后,兰希园不管多忙,他总会抽出时间来回学生的短信,深入企业一线看望正在厂中实训的学生,对学生进行手把手地培训和指导。针对学生的逆反情绪,兰希园“蹲下身子”看学生,走进学生心灵深处,解开他们的心结。他还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传、帮、带”作用,帮助青年教师快速成长。


一头忙科研,一头忙生产。兰希园利用自己“科技副总”身份,促成学校与企业共同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学校通过建立“厂中校”实习实训基地,在领取生活补助的同时,获得了莫大的成就感与信心;“订单式”人才的培养模式不仅解决了企业“招工难”的燃眉之急,而且为企业创造了人力资源储备的良好机会,实现了校企合作的双赢。